桃李芬芳

弟子感言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当今考古界主心骨级的专家。作为宿白79级的硕士研究生,聊起和恩师在敦煌石窟做调查的经历,安家瑶有很多故事要讲:“宿白对学生很严格,我们在石窟里做调查的时候,天天都要写记录、画图,老师还要把记录收上去批改,连字写得不端正都批评,天天如此。”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院长,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2年在宿白的带领下来到敦煌石窟调查实习,从此便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她说:“宿白提出运用考古学全面记录的方法为石窟保存科学的档案资料。我来敦煌就是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2006年,在敦煌工作了四十余载的樊锦诗,终于完成了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的初稿,急忙送到北京交给老师过目。然而,宿白却不满意,只好拿回去修改,如此反复几次,才得到了恩师首肯。所以,这本报告直到2011年才最终出版。

      韦正,宿白99级博士研究生,已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的他,说起当年老师对自己的教导,仍然感慨良多。韦正说,刚到北大,宿白来宿舍里了解新生情况,看到书架上有一套《资治通鉴》,就让他读这个。“每周都要读,每周都要汇报。当时觉得压力特别大,不过现在受益无穷。”

      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任教的秦大树曾师从宿白先生,在教学中就深受宿白先生治学方法的影响:“宿白先生非常重视和善于在考古研究中运用古代文献。他在教授研究生的课程时,便要求学生听历史系的文献课和断代史课,一是要了解历史,二是要学会怎么收集和利用文献。”优良的学风,就这样一代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2001年,年近八旬的宿白先生为考古系的博士生开设了一门汉唐宋元考古课程,主要讲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听过这门课的学生回忆:“宿先生讲课极为认真,事前都写好详细的讲稿,课上涉及到的引用文献,即便是较大段落,也亲自板书,供大家抄录。讲起课来也很和蔼。”宿白先生备课的认真,没有亲临课堂的人也能感受到。近年来,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宿白先生未刊讲稿,收入了大量的教案、手稿和各类手绘图,先生对待教学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令人折服。

满天下桃李恭祝宿白先生90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