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永不停止求索的脚步(记者:于娜)

       面对赞誉,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宿白笑着说:“那都已经成为过去,要把眼光投向未来,我现在已经七十八岁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呢!”

       宿教授1922年8月3日生于辽宁沈阳,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肄业,1952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考古系任教。1983年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他曾访问日、韩、法、伊朗等国,进行考古方面的学术交流。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他在历史考古研究方面底蕴深厚,著述颇丰;最能体现其考古研究成果和学术造诣的,当推《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以及将要完成的《中国历史考古论集》这三部凝聚了宿教授近六十年心血的专著。

      1996年8月出版的《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共收入宿教授自1951年迄1996年间写作和发表的论文23篇,记录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 的创建历程,是一部研究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专著。宿教授在1950年参加雁北文物考察团,曾到大同云冈考察。次年宿教授去敦煌勘察石窟,他的中国石窟寺研究就是从云冈和敦煌开始的。其后二十年间他主持了北京大学石窟寺考古实习,对响堂山石窟、龙门石窟、新疆拜城孜克尔石窟多次进行考察。有关学者认为,响堂山石窟和敦煌石窟的两次实习,实际上是中国石窟寺考古学方法的两次实验。宿教授于1962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做《敦煌七讲》学术专题讲演中,正式提出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问题,这是一个全新课题,是一个既重要又未被专家学者所突破的学术领域。宿教授认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四个研究程序:对石窟寺遗址作忠实、客观和科学地整理记录,达到一旦石窟寺全部毁废后,能根据记录基本上恢复其原貌之标准;洞窟造像壁画的类型组合与题材研究;分期分区的研究;关于社会历史的、佛教史的和艺术史的综合研究。宿教授在《平城实力的聚集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提出“云冈模式”这一概念,认为:“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把云冈石窟研究价值提到如此高度,正是宿教授全面考察研究中国石窟寺的精髓所在。他主持领导的石窟寺考古系统研究,标志着以日本长广敏雄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石窟寺研究时代结束了;中国历史考古学家创立的我国石窟寺考古学已经形成。

      宿教授曾于1959年6月、1988年8月两次赴藏调查,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大部分佛教寺院,之后他决心整理30年前的调查日记,全面研究藏传佛教寺院。经过七八年的艰辛努力,1996年完成了《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这部堪称西藏历史考古学的开山和奠基之作。自公元7世纪中叶迄本世纪50年代,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社会状态,千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历史,几乎无一不在佛寺遗迹中得以反映。因此,对于西藏佛教寺院的研究,其意义和价值就决不限于寺庙建筑领域本身,也关涉到西藏历史时期其它诸多方面。比如宿教授通过对拉萨大招寺第二阶段建筑遗存剖析,发现了11世纪中国内地斗拱的典型样式,透露出当时的雪域高原有可能有内地工匠活动的信息,而这些内容是任何文字史书都没有记录下来的。

      为掌握和参考大量藏地文史资料,宿教授在年近70岁时毅然开始了这门新领域的学习和攻关,而且丝毫没有影响自己承担的教学和行政工作。宿教授结合中外有关文献,主要从寺院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和藏式建筑中常见局部构件———柱头托木的演变两大方面,第一次严肃对待和解决了西藏寺院建筑分期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年代学方面的依据和参考标准。“写的时候,也是我读书学习的时候。”“只盼能有益于今后的工作,无法顾及其它。”宿教授为西藏历史考古付出的超常努力和汗水,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宿教授在历史考古诸多方面均有突出建树。他运用类型学方法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墓葬作了全面的分区分期研究,从而为研究这一时期墓葬制度演变、等级制度和社会生活变化奠定了基础。他结合文献记载,对这个时期城市遗址作了系统研究,对当时都城格局的发展、演变提出了创见;对宋元考古作过若干专题研究,其中《白沙宋墓》一书,体现了在研究方法上将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的特点,是宋元考古学方面重要著作。

      宿教授毕生致力于我国考古研究事业,1992年退休后,时刻萦绕在心的仍是考古研究,他淡泊名利,勤奋求索,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几年来他拖着羸弱多病的身体先后奔赴甘肃武威、河北宣化、山东青州等地考古,同时发表了《武威行》、《宣化考古三题》、《青州城与龙兴寺》等数篇文章。现在,年近八旬的宿教授仍是雄心勃勃,劲头不减,近期还打算去河南开封考察宋代都城遗址;同时还要完成自50年代初就已筹划的《中国历史考古论集》一书。该书将要收录宿教授从汉到元考古论文20多篇,不仅是简单整理,还要结合当今的考古研究对过去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改,又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宿教授执教一生,从未离开考古专业教学岗位,从北大第一届考古专业本科生,到考古硕士生、博士生,教过的学生早已满天下。至今他关心的仍是中国考古事业的人才培养,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缺乏问题,他多次呼吁有关部门,希望重视并解决这个问题。他期待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关心祖国的历史,关注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

新闻来源: 
《光明日报》2000年0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