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珍言换救一古街(佚名)
赣州民谣中有“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的说法,那是说古城赣州很早以来就是街巷纵横,街市繁华。
谁曾想到,这些人们看来不起眼的街巷景点,在考古专家的眼中却是稀世之宝,成为他们发表滔滔高论的对象。
1991年8月16日,著名考古学家、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宿白,在赣州考察后,对赣州城市格局和民居保护发表了真知灼见。
宋代的赣州城是我国东南地区一座十分重要的商业城市,城内六条大街成为主要干道和商业街。宋代时形成的街道位置沿到今日,方向不变,在全国其他地方比较罕见。
宿白对赣州街道布局发表了考察意见。他认为,五代到宋初是赣州城大发展的时期,受封建等级制的影响,这个城市的布局很有规律可循,规划也较合理。北面高地为衙区,东面靠贡江为商业区,南部是城区唯一的陆地出口,为军事区,东南面的丘陵一带为宗教文化区,西部由于人口较少则多为水塘、菜地等。他说,像赣州这样城市有五代以来的街道布局,有明显的城市功能分区,非常难得,应在城市建设中加以保护。
这种意见对赣州市太宝贵了!当时全国一些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长远考虑,对该保护的没有保护下来;相反也有一些城市在复原、新建古街道,力图创建出一种“新的古代文化”。在赣州也流传着一种说法,为了打通出城的道路,南市街将拆掉半边,修一条大路通往红旗大道。
宿白可能也听到了这种说法,他在考察听证会上说:“南市街一带的民居,现建筑的时代不一定很早,但其布局可能是很早的,应该保存下去。我们说赣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并以宋代为特色,虽然宋代的民居已看不到了,但可以看到更晚一些的,如果拆除则什么也看不到了。”
宿白对赣州市的城市建设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建议:“赣州市建设规划应向南发展!老城区原来的东西可以多保留一点,将来作为新城区的后花园,我看是可以的”。
专家一席话,使市领导大受启发,在随后的日子里,赣州市逐步转变城市建设主要是旧城区改造的考虑,树立城市建设以发展新区为主,大大强化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不仅南市街安然无恙,其他文物也得到进一步保护。